藤原宇合(694—737)初名馬養,是藤原不比等的第三子,母親為蘇我娼子。馬養在靈龜年間曾經擔任遣唐副使,出使唐朝。在完成使命回國之后,他改名為宇合。由于宇合曾經擔任過式部卿這一重要職位,因此他所在的家族分支被世人稱為式家。
韓琦(公元1008—1075年),字稚圭,號贛叟,相州安陽縣(今河南省安陽市)人,北宋政治家、著名將領。韓琦輔佐三朝,擁立二帝,運籌帷幄,勤政愛民,一生功勛卓著。《宋史》記載他“與富弼齊名,號稱賢相,人謂之‘富韓’”。歐陽修贊其“臨大事,決大議,垂紳正笏,不動聲色,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謂社稷之臣”。
韓愈(公元768—824年),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孟州)人,一說懷州修武(今河南修武)人,自謂“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昌黎先生,是唐朝中期杰出的文學家、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其著作被編為《韓昌黎集》。
提起小龍蝦,想必大家并不陌生。特別是到了一些傳統佳節,小龍蝦更是成為深受大家青睞的餐桌美食。但是,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小龍蝦并非我國的傳統食材,而是一種外來入侵物種。那么,作為外來入侵物種的小龍蝦憑借什么樣的魅力,征服消費者味蕾與市場的呢?
所謂“小區周邊公共停車資源有償錯時共享”,簡單來說,就是住宅小區夜間停車需求大,而部分附近的經營性停車場、物業樓宇內部停車場和機關、企事業單位的停車資源在晚上卻處于閑置狀態,因此可以在晚上開放部分經營性停車場、物業樓宇內部停車場和機關、企事業單位的停車資源,并收取一定的費用。
北京市政協大力推進政協委員工作室建設,不僅是推動委員聯系界別群眾走深走實的重要途徑,同時也是發揮專門協商機構作用、激發基層社會治理效能的有益探索。
作為北京市政協2023年的一項創新性工作,“每月一題”民主監督工作把政協民主監督嵌入首都治理實踐,協助黨委政府扎實辦好一批實實在在的民生實事,讓群眾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有助于進一步推動政協工作融入全市工作大局,將政協制度優勢轉化為首都治理效能。
筆者在《前線》雜志2023年第4期發表《謀國不謀身的唐朝名相》一文,文中介紹了曾與狄仁杰共同輔佐武則天、同為唐朝著名宰相的婁師德(630-699年)的相關故事。但文中沒有介紹婁師德十分著名的“唾面自干”這一忍辱故事。本文主要就“唾面自干”這一故事做簡要評介。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牛作為與人類長期共處、相依相伴的重要動物伙伴,人們對它有比較深切的了解,賦予其廣泛的寓意。我國農牧業文明發達,人們對牛充滿了無限的敬仰和贊美之情,由此孕育出多姿多彩的牛文化,為人類文明增添了光輝燦爛的一頁。
作為唐代中興名將,郭子儀的忠義之節令人感佩、卓著功勛令人仰慕。在宦官專權、互相傾軋的唐王朝內部,他幾經沉浮,最終得以善終,給自己的戎馬生涯畫上了完美的句號。
縱覽婁師德的一生,《舊唐書》總結道:“能以功名始終,甚為識者所重。”既無背景、也無靠山的婁師德,在武則天統治時期雖然幾經沉浮,卻兩次拜相,最終功成身退,得以善終。究其原因,在于婁師德識時務、知進退。
王猛(公元325―375年),字景略,北海郡劇縣(今山東昌樂)人,善于謀略,是五胡十六國時期前秦政權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王猛輔佐苻堅十八年,勵精圖治,為前秦王朝統一北方、鞏固統治貢獻才智,后世多將他與管仲、諸葛亮并列。
赤烏六年(公元243年)十一月,顧雍病逝后,孫權身著孝服前往祭吊,稱頌其:“至德忠賢,輔國以禮。”賜謚號“肅”。顧雍為官,善始善終,其所憑借的不只是望族出身,也不只是才華出眾,更重要的是他為人處世有君子之道。
杜漸防萌,慎之在始。問題往往在開始時很小,隨后由小變大,積少成多,由量變到質變。如果有不良傾向,一開始時就要小心謹慎、及時糾正,如若任其發展,極有可能釀成更為嚴重的事故,甚至造成無法挽回的后果。
隴、蜀均已徹底平定后,竇融入朝,位列三公,執掌重權,得以繪像于南宮云臺。竇融去世后,竇氏一族和東漢王朝始終交好,活躍于政治舞臺上。竇氏一族之所以能夠延續數百年的權勢與榮耀,既得益于竇融“舉足輕重”的地位,更得益于他“謀后舉足”的遠見卓識。
金日磾作為一代名臣,贏得了后世的廣泛贊譽。他深刻懂得律己不嚴易出佞臣,治家不嚴易生敗子的道理,最終成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少數民族政治家。金日磾之所以能夠獲得如此高的評價,與其嚴于律己、律家,始終堅持心中有責、有戒、有畏,不無關系。
打鐵還需自身硬。張良能夠被劉邦賞識和信賴,緣于他刻苦鉆研兵書,有足夠的知識儲備。同時,他還能夠在戰場上靈活應用學到的知識,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取得一次又一次的成功。試想,一個有抱負、有才能,且能學以致用的人,能不想被國家和人民信任,并得到重用嗎?
“四民”是作為江戶時代(1603—1867年)幕藩體制下的身份制度被人們所熟知。但實際上,在8世紀初期制定的《大寶令》中,可能已經出現了“四民”等級的劃分。
在我國,龜與龍、鳳凰、麒麟合稱為四靈被世人信奉,成為一種重要的文化符號。魏晉南北朝時期,作為中國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龜文化基本沿襲漢代風俗,同時又有新的內容和形式出現。現在,由于環境污染,龜的棲息地被大量破壞,一些龜種已處于瀕危狀態,需要我們加強對它們的保護。
藤原不比等的四個兒子:藤原武智麻呂,藤原房前,藤原宇合,藤原麻呂都在朝中擔任議政官,各自后來形成了藤原氏的四家,即南家,北家,式家,京家。我們首先來了解一下藤原不比等的第四子、藤原四家中知名度最低的京家始祖藤原麻呂。
據說,中大兄皇子有一天在飛鳥法興寺大規樹上踢球,結果不小心鞋子隨同球一并掉落。這時中臣鐮足碰巧撿到了鞋子,并跪下來將鞋子遞給中大兄皇子。中大兄皇子見狀便也跪下來接過自己的鞋子。
古代日本皇親與皇權之間的關系不僅影響到古代國家的穩定與發展,而且對于天皇是否能夠真正掌握實權,以及有效控制其他勢力干政也具有重要的影響。因此,如何處理皇權與皇親的關系,一直是古代日本政治史上的一個重要問題。
“可可”是作為植物的“可可樹”以及可可樹的果實“可可果”與種子“可可豆”的統稱。隨著巧克力飲品在歐洲的需求不斷上漲,英國、法國、荷蘭等后起的殖民者在利益驅使下,開始在其非洲殖民地種植可可。
從某種意義上說,平清盛開創了武家政權的先河。盡管如此,平氏政權基本上沿襲了以往的朝廷機構,沒有建立武家的統治和管理機構,并沒有完全取代公家政權。因此,可以說“當時的政治體制是后白河院政與平清盛的武家政權,在微妙的平衡下共存的一種體制。”
安元大火兩個月后,藤原成親與西光、俊寬、平康賴等人聚集在鹿谷別莊舉辦宴會。據說后白河法皇也參加了,但只在欣賞猿樂。在酒酣之際,有人誤將酒瓶碰倒并打碎。藤原成親見狀笑道:“今日首事,平氏既倒,(瓶子、平氏音相近)豈不快乎。”于是在場的人也都會心地笑了起來。
日本古代天皇制經歷了確立、發展、畸變三個時期。這三個時期恰好對應皇親政治、皇親政爭和皇親失勢三個階段。在以天皇為首的中央政權建立之初,天皇為防止貴族官僚干預皇位繼承和進行分權,加強天皇專制統治,逐漸確立了以天皇的諸皇子為中心的皇親勢力取代過去舊豪族勢力的統治體制,即皇親政治。
由于古代日本人崇信天皇是神的后代,且神沒有姓,因此天皇及皇親都沒有姓。大化改新以后,隨著古代國家政治形勢的不斷變化,出現了天皇給皇親賜姓的現象。日本學界有時也將皇親賜姓稱為“賜姓降下”或“臣籍降下”。天皇在給皇親賜姓時往往也附帶賜予“氏”名,有時也被稱為“皇親賜氏姓”。
皇親的婚姻對古代日本有著重要的影響,它不僅是人們了解古代天皇制的一個重要窗口,而且反映了當時的經濟、法律和社會習俗等。隨著二戰后日本社會史研究的興起,家庭、婚姻、女性等課題的研究也逐漸受到人們的重視,但由于受到史料的限制,對皇親婚姻的專題研究較少,大多都附屬于貴族婚姻的研究當中。
權力的分配是古代日本天皇制的核心問題之一。為了合理、有效地分配權力資源,日本確立“位階制”,按位階把官人階層分為不同等級類型,以此賦予官職、確定封祿,形成“有位者集團”。
在以天皇為首的中央政權建立之初,天皇為防止貴族官僚干預皇位繼承和進行分權,加強天皇專制統治,逐漸確立了以天皇的諸皇子為中心的皇親勢力取代過去舊豪族勢力的統治體制,即皇親政治。
“平治之亂”同時也使武家棟梁源氏崩潰,平清盛作為唯一的武家棟梁,巧妙地斡旋于上皇和天皇之間,逐漸掌握了朝廷大權,成了最后的贏家。由此,天皇制徹底走向了沒落,代之而起的是武士專權。
在中國漫長的歷史長河中,蠶蟲與桑樹已經遠遠超越了其本身所具有的生物價值,深深地滲透到歷代社會的諸多方面,形成獨具中國風格的蠶桑文化,成為古老燦爛的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此同時,由蠶絲所織造的絲綢還充當了古代東西方交流互鑒的“文明使者”,對各國的經濟、政治、文化發展都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
“保元之亂”的影響是巨大的,可以說是一起成為政治體制的分水嶺的事件。在“保元之亂”中,不僅攝關家的氏長者被殺、死刑被恢復、上皇被流放,而且使貴族們認識到,皇族與貴族之間的對立,不依靠武士力量無法解決。然而,以武士來抗衡貴族,終歸只是一種“飲鴆止渴”的政治措施。自“保元之亂”后,武家在政治上的發言權得到了飛躍性的提升,而公家的影響力則逐漸下降,標志著武士階層走上日本政治舞臺。
白河上皇為了有效控制堀河天皇,于寬治七年(1093)二月,讓15歲的堀河天皇迎娶自己的妹妹(后三條天皇第四皇女)、原賀茂齋院篤子內親王為女御。不久之后,堀河天皇又被迫將自己的姑母篤子內親王立為中宮。后來,權大納言藤原實季的女兒藤原苡子入宮,成為堀河天皇的女御。
古代中國受傳統的“天子無父母”這一原則的制約,皇帝一旦讓位,即為新帝的臣屬,沒有凌駕于新帝之上的權力,充其量只能享受一般皇親待遇。古代日本則不同,天皇退位后作為新天皇的尊長,仍享有等同于天皇的權力。
木材是植物生長所形成的木質化組織加工而成的材料。作為地球上支持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重要資源,木材不僅是迄今世界公認、用途廣泛的四大原料(木材、鋼材、水泥、塑料)之一,而且千百年來從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等領域滲透到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甜”是一種味覺,和“苦”相對。“糖類”作為激發“甜味”的物質,是人類食物中比例最大的營養物,為人體活動提供主要能量。古代的人們為了獲得糖費盡了心思;近代的人們為了占有糖更是上演了一幕幕悲劇。
獅子作為自然界中真實存在的動物,并不生長在中國的土地上,但中國文化史上卻出現了一個頗有意思的現象,那就是關于獅子的文化藝術同自然界中不存在的龍、鳳、麒麟等圖騰動物一樣,源遠流長、豐富多彩。那么,這種產自異域的猛獸在中國為什么會變成瑞獸,并最終成為一種文化符號呢?
玉米是禾本科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又名玉蜀黍、苞米、苞谷等,名目繁多。玉米與水稻、小麥作為全世界最主要的糧食品種,不僅被制作成各類美食帶給我們味蕾上的享受,而且為我們提供身體所需的各類營養。那么,我們日常生活中習以為常且不可或缺的玉米,究竟起源于何處?又是如何傳播到全球各地并影響人類的呢?
所謂攝關政治,簡單說來就是天皇年幼時,由藤原氏代行政事稱攝政,待天皇年長親政后,攝政改稱關白,輔助天皇總攬政事,即攝政與關白影響甚至操控天皇,成為國家實際上真正的掌權者。
藤原威子升為中宮的儀式結束之后,藤原道長在宅邸舉辦宴會。宴席上,藤原道長即興吟誦了后來廣為人知的和歌,以表達他獲得權勢后的得意心情:“此世乃我世,如月滿無缺”。
藤原伊周擁有很高的漢學修養,《本朝麗藻》《本朝文粹》《和漢朗詠集》等文集多有收錄他秀逸的漢詩文,同時他也是一位典型的紈绔子弟,做事橫行無忌,敗給了叔父藤原道長,最終導致家族的沒落。
一般認為,“安和之變”的真相并非源高明密謀廢立天皇,而是藤原師尹故意安排源滿仲等人告密,是藤原氏策劃的針對源高明等其他氏族而實行的排斥異己的陰謀。此后,攝政與關白成為常設官職,并且都由藤原北家系統世襲,藤原北家權傾天下。據統計,“安和之變”后,18名公卿中,藤原氏占了11名,已經沒有可以與藤原氏相抗衡的家族。因此,“安和之變”也被視為“藤原北家排斥異姓的最后事件、最后一步。”
在菅原道真怨靈的影響之下,對于醍醐天皇而言,值得慶幸的是,在保明親王去世的延長元年(923),皇后藤原穩子生下了次子寬明親王,并在皇后的“精心照料”之下逐漸長大。對于藤原時平而言,十分不幸的是,從此攝關之職落在了弟弟藤原忠平身上,并且由他的子孫世世代代傳承下去。
“昌泰之變”完全是一樁冤案。菅原道真被貶后,醍醐天皇改元延喜。藤原時平的妹妹藤原穩子則成為醍醐天皇的女御,并生下崇象親王(后改名保明)。延喜三年(903)二月,重蹈橘廣相覆轍的菅原道真在郁悶與不甘中去世(59歲)。延喜四年(904)二月,崇象親王被立為皇太子。
“阿衡”一詞也源自于中國,是中國殷商時期的賢臣伊尹擔任過的官職,后人把輔弼皇帝的賢相、尤其是代帝攝政的宰相,喻為“阿衡”。橘廣相(原名橘博覽)不僅是一位官僚,同時還是一位精通漢文化的著名學者和詩人。
縱觀日本天皇的歷史,因直系皇統斷絕而由旁系皇統繼承的現象并不少,如清寧天皇去世后由旁系顯宗天皇即位、武烈天皇去世后由旁系繼體天皇即位、稱德天皇去世后由旁系光仁天皇即位等。但以上旁系皇統即位的原因都是沒有直系皇統繼承人存在。陽成天皇退位后由旁系光孝天皇即位顯得比較特殊。
在日本東京出光美術館收藏著一份以清和天皇統治時期的“應天門之變”為題材的長軸畫卷,即《伴大納言繪卷》。本文接著前面提到的藤原良房如何正式獲得“攝政”稱號這一問題,就“伴大納言繪卷”的主人公伴善男與“應天門之變”作一考察。
“承和之變”后,仁明天皇改立藤原良房的外甥道康親王為皇太子,同時晉升藤原良房為大納言(此時的左大臣為藤原緒嗣,右大臣為源常)。藤原良房為了擴大自己的權勢,將女兒藤原明子嫁給皇太子道康親王。承和十年(843)七月,左大臣藤原緒嗣去世(70歲),嵯峨天皇皇子源常升任左大臣,橘嘉智子太皇太后兄長橘氏公升任右大臣。承和十四年(847)十二月,右大臣橘氏公去世(65歲)。次年一月,藤原良房升任右大臣。
恒世親王既然不愿當皇太子,淳和天皇也沒有強求,于是在四月十八日立嵯峨上皇與皇后橘嘉智子(唯一一位出身橘氏的皇后,因建立檀林寺被后世稱為檀林皇后)所生正良親王為皇太子。四月二十七日,淳和天皇正式舉行即位大典(大伴氏為避天皇諱改為伴氏)。
本專欄自開通后,以《古代日本皇親制度研究》一書第一章、第二章以及部分在報紙上發表的雜文為主,陸陸續續已經上傳了15篇文章。這些文章有的是受篇幅所限沒有展開的問題,有的是看書過程中某個感興趣的問題,前后不是按照時間順序來寫,彼此之間也沒有邏輯關系。之所以要這么做,一方面是為了彌補專著出版過程中由于能力有限、時間緊迫而造成了不少謬誤,另一方面是想通過增補、修改一部分內容,把一些問題寫得再充分和清楚一些。
寶龜十二年(781)正月初一,伊勢神宮的上空出現象征吉瑞的祥云,朝廷于是改元天應。天應元年(781)四月三日,光仁天皇以生病為由發布退位宣命,代替他戶親王成為皇太子的山部親王即位,是為桓武天皇。翌日,桓武天皇冊立同母弟早良親王為皇太弟;十五日,桓武天皇宣讀即位宣命(奈良時代的退位宣命與即位宣命一般在同一天發布,自此退位宣命與即位宣命開始分開發布),同時追贈生母高野新笠為皇太夫人,并對文武百官進行敘位。同年十二月,光仁太上天皇駕崩。延歷元年(782)閏一月,發生“冰上川繼之變”。延歷二年(783)四月,藤原式家的藤原乙牟漏(藤原良繼之女)被冊立為皇后。桓武天皇與乙牟漏皇后生有安殿親王(平城天皇)和神野親王(嵯峨天皇)。另外,桓武天皇與夫人藤原式家的藤原旅子(藤原百川之女)生有大伴親王(淳和天皇)。
一些學者已經指出,“冰上川繼之變”這場未遂的叛亂,很可能是桓武天皇捏造的一個事件,其目的是將對其統治構成威脅的冰上川繼及其同黨一網打盡,確立今后的政治主導權。桓武天皇即位后,確實有一些對桓武天皇不滿的貴族企圖推翻這個新興的政權,從此后桓武天皇決定遷都長岡京也可以看出,他希望擺脫平城京以天武系為主體的反對勢力,重新構筑自己政治勢力的愿望。
有唐一代,日本先后任命了19批遣唐使團,其中有16批使者懷揣著夢想到訪唐朝。與此同時,唐朝也派遣了多批使團回訪日本。日本史書稱這些訪問日本的唐朝使節為“唐國使人”或“唐客”。本文主要介紹4位出訪日本的唐朝使節。
阿倍內親王生于養老二年(718),父親是圣武天皇,母親為光明皇后。天平十年(738)一月,圣武天皇冊立阿倍內親王為皇太子。天平勝寶元年(749)七月,圣武天皇讓位成為日本歷史上最早的男性太上皇,阿倍內親王則即位成為孝謙天皇。
元明女帝本名阿閇(也寫著阿倍)皇女,其身份非常復雜且特殊。她是天智天皇的女兒、持統女帝的妹妹兼兒媳(草壁皇子的姨母兼妻子)、文武天皇的母親。由于草壁皇子死得早,所以持統天皇退位后,便將皇位讓給孫子輕皇子(即文武天皇)。文武天皇去世后,由于兒子首皇子年幼,所以便由文武天皇的生母阿閇皇女即位,即元明女帝。
持統女帝原名鸕野贊良,父親為天智天皇,母親是蘇我遠智娘。齊明天皇三年(657),鸕野贊良嫁給叔叔大海人皇子(天武天皇)為妃。天智天皇元年(662),鸕野贊良生下草壁皇子。
藤原不比等(659—720年),原名“中臣史”,后改名“藤原不比等”,是日本從飛鳥時代到奈良時代初期的著名政治家,他參與制定《大寶律令》,指導制定《養老律令》,在世時官至正二位右大臣,死后被追贈為正一位太政大臣。藤原不比等奠定了藤原氏一族興盛的基礎,被譽為“藤原氏的實質性的始祖”。
近兩年來,新冠肺炎疫情起伏反復、病毒頻繁變異,對人類的生活構成沖擊。在醫學不發達的古代社會,疫病的影響則是更加巨大的,甚至可以改變當時的政治走向。
在古代日本,宮廷里的政治斗爭也十分激烈,很多時候這種斗爭都是親人之間相互殘殺。本文主要想談談被稱為“權術謀略可以和任何國家、任何時代的政治陰謀家相媲美”的藤原仲麻呂的成敗,以及鈴印之爭對其成敗的影響。
最近,關于文仁親王的長女真子公主下嫁給小室圭的新聞讓日本的吃瓜群眾炸開了鍋。這位日本皇室的駙馬小室圭此前一直被反對這場婚姻的人們稱為“令和的道鏡”。正巧不久前我的一位朋友跟我聊起“道鏡”這個人物。“道鏡”究竟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呢?
在唐朝中日交流史上,日本前后任命了19次遣唐使團,但日本史書在稱頌遣唐使團的留學生時卻說:“我朝學生播名唐國者,唯大臣及朝衡二人而已。”這里的朝衡就是前文的阿倍仲麻呂,而大臣則是對吉備真備的尊稱。在日本人看來,吉備真備是與阿倍仲麻呂齊名的播名唐國者。
日本遣唐留學生阿倍仲麻呂有著獨特而傳奇的一生。他仰慕中國文化,遠渡大唐求學;他歷任多項要職,忠心為唐效力;他朋友遍布天下,詩作流傳至今;他歸國遭遇風暴,最后長眠唐土;他是遣唐留學生的典范,是中日友好交流的杰出使者。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強盛、最開放的朝代之一,同時也是中日兩千多年的交流史中較為密切的一段時期。日本派遣到唐朝進行交流的使節——遣唐使正是兩國這段交流史的重要承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