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2017年,中國大陸百姓將“享”作為年度漢字,寓意過去一年里中國經濟社會共享發展取得了豐碩成果。可一灣之隔的臺灣地區百姓卻選擇了“茫”字,代表著臺灣島內經濟停滯、政治游離的現狀。可以說,海峽兩岸百姓內心感受的反差,是今天臺灣與強大的祖國發展相背離的一種真實寫照。
當“科技以人為本”這句時代口號漸入百姓生活時,中國健康醫療產業刮起了一股“黑科技”旋風,人工智能、大數據與區塊鏈相繼被引入我國健康醫療產業當中。
有關人工智能 (AI) 具有深度學習 (ML) 功能對未來影響的辯論不斷升級,兩大技術名人——埃隆·馬斯克和馬克·扎克伯格分別代表著悲觀派和樂觀派。比爾·蓋茨最近也加入了這場論戰,但觀點更務實。他認為,政府應向在職場中雇傭人工智能取代人類的企業主應該納稅。
創新設計是先進制造業的基礎,也是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核心內容之一。在“互聯網+”和“中國制造2025”兩大戰略引領下,中國制造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但能否具備國際領先的創新設計成為考驗中國國制造“成色”的關鍵因素。
不確定性今天正在瓦解西方自主走出經濟衰退的自信。世界銀行的一份報告得出結論稱,政治不確定性正在減緩貿易增長,西方右翼政治勢力的崛起可能已經在給全球經濟蒙上陰影。
過去“中國制造”常用的一個詞叫“質優價廉”。價廉的這個數據往往做得很好,但質優卻擺在了后面。用這個詞形容改革開放最近10年來出現的經濟形勢,也恰如其分。而當2016年全球經濟開始不景氣,中國的相關經濟指標下行時,“質”是不是優的擔憂便接踵而至了。
迄今為止,已經成功舉辦了兩屆的世界互聯網大會先后講了"共享共治"與"構建網絡命運共同體"這兩個故事,接下來的"創新驅動"與"為人類創造幸福"之間要用什么關聯,又要如何驅動,重要性與期待感不言而喻。
中國國家總理李克強時下正穿越綿長而遼闊的歐亞大陸,完成從中亞到東歐新老朋友間的造訪。與以往訪問不同的是,這一次李克強總理正通過安全與發展兩把"金鑰匙",進一步推動各國共同開啟歐亞大陸橋上新興自貿區的大門。
在全媒體時代,信息傳播方式和獲取方式發生了巨大變革,今天在互聯網與移動智能端信息爆炸的今天,兩國的媒體,特別是網媒不僅能做互通有無的事,更重要的是完成新媒體時期的三大時代使命,講好三個中俄兩國的故事。
跨越當下的數據壁壘與鴻溝卻并非易事。數據社會化的狀態可以簡單歸結為"兩個人人",人人使用并受益于數據,人人產生并貢獻數據。每個個人和組織都既是數據的消費者,又是數據的生產者。從浪潮的實踐來看,要實行這一目標,就要以計算作為"數據社會化"的關鍵,以云打造"數據社會化"的承載環境,而最為核心的則是讓數據流通起來。
中國杭州2016年峰會的主題確定為"構建創新、活力、聯動、包容的世界經濟",這顯然是經過一番考慮的。筆者認為,結合中國的國情與經濟發展的經驗,在G20峰會上,中國可以,也有能力在為全球經濟企穩,遠離經濟危機陰影上,做三件事。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把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相結合,提出關于經濟新常態、五大發展理念、政府與市場關系、基本經濟制度、經濟體制改革、開放發展等一系列新思想新論斷,而政府助力滴滴成為一個“中國人領導的,全球最大的一站式出行平臺”只是其中一個鮮活的例子。
第三十一屆夏季奧運會上,與東道主巴西同為金磚國家的中國這一次不再只輸出奪金陣容,還為整個奧運會的順利運轉提供了幾乎全天候的中國"保障",這無疑與中國在世界新興經濟體中發揮的作用,乃至助推全球經濟中扮演的角色是相符的。
將美國性能最優異的導彈末端攔截系統薩德部署于戰略縱深僅有500-600百公里的韓國,當地百姓已明白他們并不是首先要被保護的對象。更讓人遺憾的是,薩德這塊外來的"盾牌",還割裂了韓國與東亞近鄰業已建立的互信與友誼。
有權威分析認為,美國曾揣測,中國在南海以及臺灣問題上不敢同時"施壓"、"加碼",以防臺灣問題與南海問題連在一起,導致地區局勢進一步惡化。于是,在菲律賓炒作的南海仲裁案已成雞肋之時,作為棋子的蔡英文便必須登場表態,開始替美國炒作臺灣問題了。
如果說"治大國如烹小鮮",那么管好百姓的柴米油鹽,進而把握好國家經濟社會穩定發展,便是中國共產黨95年發展以來永葆青春的根源,也是凝結在"治國理政"這四個字上的最好詮釋。同時這種內涵下的治國方略,更是人民群眾,乃至世界各國和平發展的最大福祉。
對于未來或許有數千億市場規模的人工智能"藍海",國家政策與市場從業者應給與科技更多研發與完善空間,這樣才會夯實我國工業4.0時代的產業與技術基礎,更高效與深度地與世界工業4.0時代對接。
從今年國家領導人3個月內兩次造訪中東歐國家,先后與機械制造強國捷克、"歐盟東大門"波蘭與"歐亞橋頭堡"塞爾維亞三國建立戰略伙伴關系的動作上可以看出,中國正在通過深化國家間的互信為接下來的經貿合作鋪路搭橋,并且提供投資風險防控。
中美香會上的"言論"攻防與第八輪戰略經濟對話前的你來我往,都無法表現兩國新型大國關系走到今天的處境。過去4年,"新型大國關系"提出32次,回應8次,這是媒體梳理習近平與奧巴馬會晤以來對待兩國新型關系的態度"熱"與"冷"。
今天國際并購市場或許并非中企出手的最佳平臺。因為歐美國家此時拋出的所謂優質資產,或許只能算作工業3.0到工業4.0換代后淘汰的一些"雞肋"。姑且不說這種收購模式本身已經過時,假如身處下游的制造企業本身沒有過硬的科技實力與解決方案讓其"返老還童"的話,那么他們巨資并購回來的便只剩下債務累累的一副空殼而已。
紅包大戰已成為阿里與騰訊的一段舊恨,微信支付總裁吳毅的離職更讓第三方支付市場走向下一個重組風口。僅僅不到1個月時間,騰訊計劃將最高融資40億美元,并傳聞向金融服務領域擴張。那這一次騰訊會收購誰,讓支付端的強弱再歸平衡?
5月初,在阿里正式成為國際反假冒聯盟會員以后,古馳等國際品牌退出聯盟以表達不滿。僅僅幾天過后,國際反假聯盟迫于會員集體壓力暫停阿里巴巴會員資格。即使如此,阿里仍推出多項打假措施向IACC示好,那么,這筆入會的買賣到底劃不劃算呢?
走到今天4000億體量的這一步,華為這只通訊界的巨頭僅靠28年的堅持與企業精神是遠遠不夠的。與多少科技巨擎合作,又為多少國際軟件巨頭進入中國鋪路,這些你知道么?隨意拆開一部華為手機,或許華為成為No1的真正干貨,都藏在里面。
互聯網發展走向綠色理念,既是政府規范、企業自律的一種實際發展趨勢,同時也是檢驗互聯網企業大佬們頭腦中能否存有讓企業走得更遠思路的一桿標尺。讓企業持續健康發展,既是企業家奮斗的目標,也是國家發展的需要。脫離了國家支持、脫離了群眾支持,脫離了為國家服務、為人民服務,企業就難以做強做大。
政策杠桿在新興產業發展初期并非不可使用,但并非始于補貼,也終于補貼。行業主管部門真正應該思考的是如何制定適應市場與社會發展的政策,因勢利導地讓企業專注于科技研發,讓社會資源主動讓位于代表未來發展方向的新興交通工具。
從上世紀初的世界第七強國,到二戰時期歐洲最后結束戰爭的戰場,從冷戰最前沿的"鋼絲線",再到投入歐盟懷抱的悸動,捷克這個深處兩次世界大戰中心的小國,下至百姓上至國家外交均不得不選擇動蕩與務實的態度。
雖然唱衰蘋果的論調這幾年不絕于耳,但是這一次,是蘋果自己自己唱衰了自己。3月21日,這家全球矚目的科技企業,向中國市場推出了史上最低價格的iPhone。據蘋果官網最新數據,iPhone SE國內售價3288元人民幣。
看似簡單的農民工返鄉問題,其實更像中國經濟引擎能否實現順利轉型升級,城鄉改革能否重新布局,資源配置各得其所的一塊試金石。不過,一個可以預期的方向是:我國經濟轉型越發深入,經濟社會發展越發協調,農民工返鄉之路便會越發自由與多元。
中國五大國有商業銀行罕見聯手,共同承諾,將對客戶通過手機銀行辦理的境內人民幣轉賬匯款免收手續費,對客戶5000元人民幣以下的境內人民幣網上銀行轉賬匯款免收手續費,以降低客戶的費用支出。微信、銀行手續費之爭其實在展示一種趨勢:市場上多一種選擇,消費者就多一份舒心與便利。
內需不足,消費者外流的問題不能都算在這些海外并購的企業身上。但造成國內供求分離的原因卻可以從中窺見一斑:其一是作為民間制造業的技術創新實力不足,其二,也是最重要的,實力雄厚,且是政府主導的國有制造產業非真正市場化的慣性發展。
在這個人機時代,你的密碼越多,暴露你內心的思考、個性、習慣、喜好也就越多。久而久之,密碼也會成為每個人一串特殊的個體代碼,標識你的特征,成為你身份的一部分,甚至可能比你的星座分析還準。因此,我們專心設一個特別密碼的目的,其實不是為了防住真正的黑客,而是別讓單位追求你的程序猿們輕松解鎖了你的電腦跟手機。
最近,經濟學者們正為中歐世貿爭端的首勝而歡呼雀躍。這或許說明,年底中國能否如愿獲得期待已久的市場經濟地位仍具挑戰。15年來,中國致力于適應世貿規則并有所改變。但若想真正打破寄人籬下的被動,阿里巴巴掌門人馬云提出的E-WTO或許是一個不錯的方向。
2015年的"雙十一",一個24小時的消費爆發,創造了912億的銷售收入,約合16.5萬億韓元,143億美元,并在全球232個國家或地區產生快遞物流訂單4.67億件,創造了10萬份臨時工作。
記得在去年的世界互聯網大會上,"所有行業都將被互聯網改變"的預言被網友評為"神話"。一年后的今天,互聯網或許還不足以改變所有行業,但如果你的行業想賺錢,那沒有互聯網卻已是萬萬不行的。這或許就是某種改變。
當一帶一路上的40多個國家的代表齊聚中國,參加世界互聯網大會,相信他們一定不止為科技與技術變革而來。關鍵在于,他們將看到東道主展現的一個怎樣的新絲綢之路?中國的互聯網+大佬們,誰又將代表中國,重新"出使"西域,帶去亞洲命運共同體同步的實惠與發展契機呢?
而萬隆精神與亞洲"命運共同體",今天已成為亞洲各國的共識,還可以看做是中國總理兩次把握亞洲大局下的時代里程碑,這或許是中國外交歷史的又一次"驚人"的相似了。
從薩拉熱窩刺殺斐迪南大公的槍聲,到今天遍布全球的暴恐襲擊,地區動蕩成為全球問題的導火索并非第一次。如果說這一次IS組織用炸彈、掃射與濫殺無辜向世界發出的這個極強信號,是全球邊緣性國家和地區參與世界問題討論的一種方式,似乎也有幾分歷史的茍同。
最近,在李克強總理訪韓之初,韓國民眾讀到了他一篇宛如"家書"的文章,里面不但暢想了中韓自貿區,還談了泡菜跟參雞湯怎么擺上中國餐桌,大熊貓怎么在韓國安家的事兒。一句話,一個大國總理的國事訪問,宛如是來鄰居家"串門"了。
曾經這段屈辱史讓多數國人仍誤以為“支那”一詞是小鬼子發明的“貶義詞”,以至每提“支那”,甚至“sina”,都要憤然不已。但是否有人真正想過,在我們屢屢被“支那”激怒時,作為“支那”同源、近音詞的“china ”今天在世界上已代表著中國,甚至寫入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英文的縮寫當中。
今天處于微妙轉換的中美關系,與其說是中國等來了契機,更不如說是美國注定會撐不下去。但恰是兩國將本國民生放置于時代前臺時,中美兩國競爭與合作的良性循環的真正開始。
一場盛大的抗戰閱兵式,不是中國國力的"肌肉"秀,而是站在中華民族立場,在世界主流二戰史話語中重塑中國戰場地位,厘清二戰歷史記憶,與世界各國更好地面對未來的一場儀式。
絕大多數世界人民都知道,今年是世界絕大多數國家稱作的“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美英中俄等國為此舉行了戰后規模空前的各種慶祝與紀念儀式,中俄兩國還邀請多國政要與代表參觀閱兵。但,這并不是日本民眾的紀念主題與“節奏”。
不僅是日本學者,連韓國與中國學者也在擔心,若干年之后,在社會聯系已高度密切的亞洲各國間,受到別國歷史"渲染"的本國孩子是否也會問這樣一個問題:慰安婦,她們是真的么?她們到底是些什么人?
2014年3月8日凌晨2點40分,馬來西亞航空公司一架載有239人的航班飛機與管制中心失去聯系。該飛機航班號為MH370,原定由吉隆坡飛往中國北京,機上共有227名乘客,12名機組人員,其中154名中國人。
沒有年齡的限制、城鄉的差別和貧富的差距,更不需要拼錢、拼爹,歷史學家發現,延續千年的科舉制或許并沒有今人想象的那么壞。更重要的是,知識改變命運,在歷史上的科舉制度中是對天下人一句實實在在的承諾。